「得勝宮」位於五溝村往成德及內埔的兩條道路的交叉口上,為五溝地區歷史悠久且是最雄偉的土地公廟。廟內奉祀福德正神外,另有「觀音菩薩」、「福德正神」、「天上聖母」(即媽祖)、「註生娘娘」(註解1)、「至聖先師」(即孔子註解2),次要的為「判武」、「中壇元帥」(註解3)、「判文」、「進寶童子」、「招財童子」、「水星尊者」、「金星尊者」。得勝宮的前身為福德祠,約建於昭和九年(即民國23年)十二月,於民國七十二年開始得到四方善男信女誠心布施,集資經費約陸佰捌拾萬元重建,完成了雄壯的得勝宮,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舉辦落成祭典,由廟裏的委員會共同管理(委員會成員約20人)。
金爐全貌 |
茂叔觀蓮 | 和靖詠梅 |
淵明愛菊 | 羲之愛鵝 | 東坡玩硯 |
其建築為兩層樓,一樓專門提供神明聖誔日活動使用以及當地居民休閒聚集之所或提供辦請婚宴使用。外面不遠處設置一座金爐,金爐上面的圖樣分別為「茂叔觀蓮」(註解4)、「和靖詠梅」(註解5)、「淵明愛菊」(註解6)、「羲之愛鵝」(註解7))、「東坡玩硯」(註解8)。特別的是祭祀的地方皆設在二樓,原因是如果設在一樓信眾便無法在二樓活動,因在眾神之上顯得不敬,故香案皆設在二樓。
左側牆 | 右側牆 |
在整個宮內可以發現四處皆為精雕細琢的藝術藏身裡頭,從宮外來看兩側的浮雕為兩兩 對稱,在大門旁的為八仙彩,兩邊側牆為xx圖,上方是由許多天兵天將等等神像雕刻而成,前方的兩根樑柱刻有栩栩如生的雙龍,但為了安全及保護龍柱因此以鐵柵防護。
上方之雕像
許許如生之雕刻畫都充滿了張力
得勝宮前景
一樓的空間由設計成十根圓柱的結構(殿前四根圓柱,其內部六根圓柱),從一樓經由兩座對稱的L型樓梯分別通向二樓處。二樓則內殿設計成六根圓柱,經由一正門二側門可通往外殿,側門上還繪有兩尊門神像(註解9),分別是文官門神和祈福門神。一出門便可看見二根龍柱(註解10),其柱上分別代表著「龍門」、「禹門」(註解11)。門外的上方則懸掛著鐘(請神及送神的時候會敲打)、大鼓,門口外各坐立著一尊石獅子(註解12),分別為公石獅(左側)、母石獅(右側)。
正門左右石獅
奉祀主神福德正神而前方之神明依序為
武判、中壇元帥、文判
觀音菩薩
天上聖母(媽祖)
外廳奉祀的是註生娘娘及至聖先師(孔子)
據一位從小居住於此的先生表示註生娘娘及至聖先師孔子是後來因為讓當地人能夠多子多孫祈求小孩平安及求取好功名而奉祀的,可以得知居民對於奉祀神明十分重視,也希望在純樸的農村大家都能平安順利。
莊嚴肅穆的內廳及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
註解1:
「註生娘娘」的由來:
註生娘娘,即陳奶夫人也。明靖姑,父陳昌,母葛氏,福州下渡人,生於後梁太祖開平元年丁卯歲〈公元九○七年〉正月望日亥時。根據臺灣縣志云:「福州下渡陳昌女,明靖姑,秉靈通幻。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因脫胎祈雨,尋卒,年僅二十有四。訣云:「吾死後必為神,救人產難。」
建寧府〈屬福建省,治建安、甌寧二縣,即今之建甌縣。〉陳清叟子婦,懷孕十七月不產。神見形療之,產一巨蛇,其婦獲安。」建寧府志云:「宋帶埔城徐清叟〈台灣縣志作陳清叟,疑誤,將徐做陳。〉媳婦懷孕十七月不產,家人憂慮。一婦人到其家,自稱姓陳,專醫生產。吩咐清叟,將孕婦安頓樓上,樓房中間開一個洞,令樸人職棍,在樓下看守。不久,孕婦生下一巨蛇,長文餘,從洞穴溜下樓,被僕人擊斃,孕婦纏得平安。徐清酬以財,陳姓婦人辭其酬,索一手帕,題云:「徐清叟贈就產陳氏」。
徐清叟問其姓名與地址,云:「福州臨水鄉陳氏靖姑」,逐別而去。 後徐清叟調任福州,查訪陳姓婦人,鄉人云:「該地有陳夫人廟,名靖姑,若有孕婦遭難產,夫人常化人形,救治產婦。」清叟逐到廟參拜,看神像掛一手帕,正是她贈送陳姓婦人之手帕無惡,乃具表奏請朝廷封贈神號。」
又云:「該地婦人,每生產時,供奉夫人畫像,至平安產嬰兒。於洗兒日,向畫像拜謝後,將畫像焚化。」由此可見,昔時人人將「陳奶夫人」為專司生育之神,而稱她「註生娘娘」。所謂「註生」是執掌生育,「娘娘」為尊敬稱呼。福州註生娘娘廟奉祝註生娘娘,其兩旁有配祝三十六婆祖,乃閩主王鏻所賜之三十六宮女。根據清梁章鋸在「退庵隨筆」敘述陳靖姑事蹟云:「吾鄉婦女,必崇祝臨水陳氏夫人,所傳靈異事蹟,非盡無因,嘗閱『十國春秋』,乃之為陳守元之女弟。」
註解2:
「孔子」的介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即西元前五五一年九月廿八日,政府為緬懷至聖,特定九月廿八日為孔子誕辰紀念日,又名為「教師節」,全國各地孔廟於這日舉祀典,台灣地區以台北、台中、台南三地最為隆重。為萬世師表,世稱至聖先師,公羊傳裡及後漢書中稱孔父,中庸一書稱天下至聖,宋書稱宣父,國人通稱孔夫子,台灣地區另有一稱孔子公。
註解3:
「中壇元帥」的由來:
俗稱『太子爺』,或謂係『哪吒太子』。在國史、野史、及道教的宗教史上,皆無明文記載。唯在「道教大辭典」上有一段無確論的記載。相傳為玉皇殿前五營神將之中營元帥也。謂因玉皇上帝為鎮壓人間邪魔,敕其降生為『天王李靖』之三太子,名曰『李哪吒』。身長六丈,常能變化為三頭六臂九目。頭戴金環,口吐青雲,足踏火輪,身佩飛帶。神力廣大,能騰雲霧懾伏收妖魔。臺省人民祀奉甚隆,稱為『中壇元帥』或『太子爺』也。」由以上的記載,「哪吒太子」非是人間修行得道的神,乃是「天王李靖」之三太子,是神人之子也。既然其出生在天上,戶籍赤在天上,本是天上之人神,所以我們也難查考其史跡矣!又祀奉「哪吒三太子中壇元帥」之某某宮廟所印贈的「哪吒三太子中壇元帥傳」記載:「太子姓李,諱哪吒,雁行第三,父李靖世鎮守陳塘關諸侯。於殷紂王十六年,歲次壬戌(公元前一一三九年),九月庚,初九已巳,巳時降生也。母殷氏夫人,傳說懷孕三年又六個月。
重陽早夜,殷氏夫人夢見道人送子來。醒時冷汗滿身,生下一個肉球,紅光照耀,滿堂異香。父見報疑似妖孽,提劍砍球,聲出鏗鏘,球自破開。太子降世,眉清目秀,能行能走,右手套著金鐲,腰圍七尺紅綢,雙親喜猶驚。豈知靈球仙神降凡,乾坤圈,混天綾,異寶隨身。三朝,乙真人登門道賀,賜名並收徒。
乾元山上七載學道,培養正氣浩然。紂辛暴政,民陷水火之中,更遭三害欺迫,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心存正義勇敢救世;除暴安良,不顧自身。七歲能開鎮關乾坤鐵弓,以震天箭射殺白雲山妖童。九曲河戰魚龍,神通一展,壓倒水晶宮。雖禍及雙親,事為驚天動地。為著救雙親,捨命殺身,完成大義大勇大孝,烈烈轟轟,萬古留芳。萬民感德,始立廟於翠屏山,創金身立塑像,威靈顯赫。陳塘關作法祈雨,甘霖救蒼生。蓮花化形,既為人,又為神,丈六現法身。師授金鎗風火輪,陳塘關勸父棄暗投明,十七歲東征為先鋒。
註解4:
「茂叔觀蓮」的由來:
周敦頤,宋道州營道(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著太極圖說及通書。宋理學開山祖,二程(頤顥)皆其弟子,世稱濂溪先生。(愛蓮說)
(資料來源:http://www.yljh.chc.edu.tw/~schweb/goodsite/HsingHsien2/ssr10.htm)
註解5:
「和靖詠梅」的由來:
林逋,字君復,宋杭州錢塘人。性情恬淡好古,人慕榮利,住於西湖之孤山,二十年不到城市。死後,仁宗賜其「和靖先生」。他一生未娶,無子,植梅畜鶴,人因謂「梅妻鶴子」。曾寫《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其昏。」來歌頌梅花。
(資料來源:http://www.tcfsh.tc.edu.tw/contest/台中旱溪媽祖廟/b-b-09.htm)
註解6:
「淵明愛菊」的由來:
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東晉潯陽柴桑人侃之曾孫,一字淵明,字元亮。安貧樂道,嘗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世稱靖節先生。詩名尤高,古今隠逸詩人之宗。抱甕灌園(菊)。為中國的隱逸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躬耕於南畝,獨愛菊的高潔,是廣受中國人敬愛的詩人。
(資料來源:http://www.yljh.chc.edu.tw/~schweb/goodsite/HsingHsien2/ssr10.htm、http://archives.lib.nthu.edu.tw/gallery/main.php?g2_itemId=302)
註解7:
「羲之愛鵝」的由來:
王羲之,字逸少,生長在重世族的晉代,東晉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其生卒年不詳,異說頗多。約生於東晉懷帝元嘉元年,卒於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三○七-三六五年),年五十九歲(據清魯一同右軍年譜之說)。羲之少聰穎,七歲始學書,十二歲見識於衛夫人,書學大進。年十六,娶郗鑒女,有「坦腹東牀」故事。羲之博學善書,知名於時。及長,議論辯贍,而以骨鯁稱。歷官至右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年四十九,以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協,辭官歸隱,結交東土方外之士,採藥服食,弋釣自娛。有七子,皆有書名,以獻之為最,與父並稱二王。羲之書法,初學衛夫人,又渡江遊名山,見李斯、鍾繇、蔡邕等名家書,詳察古今,研精篆素,集先輩之大成,風格自成一體,後世尊為「書聖」。其最著為<蘭亭>、<黃庭經>、<樂毅論>、<十七帖>等。羲之性曠達不羈,其詩文直抒胸臆,亦有輕靈淡泊之趣,有《王右軍集》。時人稱鵝為「右軍」,他常站池邊,觀鵝沉思,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擺動細長的脖子,所形成的曼妙姿勢中及鵝頭昂然微曲的體態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某日清早,羲之與兒子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歷紹興山水風光,船至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全部買回去,於是徵詢附近的道士,希望他能將鵝賣給他,道士答說:「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書寫道家養生修練的『黃庭經』吧!」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並為之書寫,而道士也將一群白鵝全數相贈,雙方都十分高興,足見其書法之為世人所推崇及其自在自得的個性。
(資料來源: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Tfr/tfr_55/tfr_55_10.htm、http://genedu.ntut.edu.tw/?q=book/export/html/151)
「茂叔觀蓮」的由來:
周敦頤,宋道州營道(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著太極圖說及通書。宋理學開山祖,二程(頤顥)皆其弟子,世稱濂溪先生。(愛蓮說)
(資料來源:http://www.yljh.chc.edu.tw/~schweb/goodsite/HsingHsien2/ssr10.htm)
註解5:
「和靖詠梅」的由來:
林逋,字君復,宋杭州錢塘人。性情恬淡好古,人慕榮利,住於西湖之孤山,二十年不到城市。死後,仁宗賜其「和靖先生」。他一生未娶,無子,植梅畜鶴,人因謂「梅妻鶴子」。曾寫《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其昏。」來歌頌梅花。
(資料來源:http://www.tcfsh.tc.edu.tw/contest/台中旱溪媽祖廟/b-b-09.htm)
註解6:
「淵明愛菊」的由來:
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東晉潯陽柴桑人侃之曾孫,一字淵明,字元亮。安貧樂道,嘗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世稱靖節先生。詩名尤高,古今隠逸詩人之宗。抱甕灌園(菊)。為中國的隱逸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躬耕於南畝,獨愛菊的高潔,是廣受中國人敬愛的詩人。
(資料來源:http://www.yljh.chc.edu.tw/~schweb/goodsite/HsingHsien2/ssr10.htm、http://archives.lib.nthu.edu.tw/gallery/main.php?g2_itemId=302)
註解7:
「羲之愛鵝」的由來:
王羲之,字逸少,生長在重世族的晉代,東晉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其生卒年不詳,異說頗多。約生於東晉懷帝元嘉元年,卒於晉哀帝興寧三年(西元三○七-三六五年),年五十九歲(據清魯一同右軍年譜之說)。羲之少聰穎,七歲始學書,十二歲見識於衛夫人,書學大進。年十六,娶郗鑒女,有「坦腹東牀」故事。羲之博學善書,知名於時。及長,議論辯贍,而以骨鯁稱。歷官至右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年四十九,以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協,辭官歸隱,結交東土方外之士,採藥服食,弋釣自娛。有七子,皆有書名,以獻之為最,與父並稱二王。羲之書法,初學衛夫人,又渡江遊名山,見李斯、鍾繇、蔡邕等名家書,詳察古今,研精篆素,集先輩之大成,風格自成一體,後世尊為「書聖」。其最著為<蘭亭>、<黃庭經>、<樂毅論>、<十七帖>等。羲之性曠達不羈,其詩文直抒胸臆,亦有輕靈淡泊之趣,有《王右軍集》。時人稱鵝為「右軍」,他常站池邊,觀鵝沉思,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擺動細長的脖子,所形成的曼妙姿勢中及鵝頭昂然微曲的體態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某日清早,羲之與兒子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歷紹興山水風光,船至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全部買回去,於是徵詢附近的道士,希望他能將鵝賣給他,道士答說:「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書寫道家養生修練的『黃庭經』吧!」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並為之書寫,而道士也將一群白鵝全數相贈,雙方都十分高興,足見其書法之為世人所推崇及其自在自得的個性。
(資料來源: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Tfr/tfr_55/tfr_55_10.htm、http://genedu.ntut.edu.tw/?q=book/export/html/151)
註解8:去google找
註解9:
「門神」的由來(一):
唐朝以前之武門神多為『神荼與鬱壘』,相傳遠古時候, 神荼與鬱壘為一對兄弟,兄弟倆都擅長捉鬼,如有惡鬼出來騷擾百性,神荼與鬱壘兩便將其擒伏,綑綁餵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門神。(收驅鬼避邪之效)。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門神」的由來(二):
原來,有一位司掌雲雨的涇河龍王,與長安城的一位鐵口相士打賭,某年、某月、某日、某時,降雨若干,龍王自恃職司行雲佈雨,當然可以控制雨量,不料,是日玉帝降旨,降雨的時間與雨量,竟然與相士所說的完全相吻,但龍王為了想贏取這場賭注及顧全面子,竟加重雨量,使整個長安城泛濫成災,人、畜死傷不計其數,因此觸犯了天條大罪,玉帝盛怒之下,立刻下令把他斬首示眾,龍王無奈,向相士求救,相士指點他向斬龍官魏徵求情。魏徵是唐太宗的重臣,但他卻又身兼上天的職務,
龍王左思右想,只好托夢給唐太宗,請唐太宗禁止魏徵執刑,唐太宗拗不過龍王苦苦的哀求,於是答應他問斬之日不讓魏徵離開宮廷一步。龍王問斬的那天,唐太宗把魏徵約到內宮來下棋,天色近午時,魏徵忽然昏昏欲睡,太宗想,只要魏徵不離開宮中一步,龍王便有救了,因此就讓魏徵倚在棋盤邊午睡。不料,就在午睡的時間裡,魏徵已完成了監斬龍王的任務,民間流傳「魏徵斬龍王」的故事,便是這樣來的。
龍王被斬後,非但未自我檢討,反而怪罪唐太宗失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使唐太宗染上重病,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跪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為了讓唐太宗安心養病,這兩位大將軍便繼續站在宮門口把守,可是唐太宗卻覺得難以心安,便叫當時的大畫家吳道子,畫下他們的尊容,貼在宮門上,竟然收到嚇阻龍鬼的效果,從此唐太宗便漸漸痊癒。到了完全病癒之後,就把他們的畫像,分別賜給文武大官,成為大官府中的守護神。其實一般廟宇的兩側門也繪之侍神,其為文官門神和祈福門神,這些門神手上捧的東西都有其吉祥寓意,如牡丹和酒杯,表「富貴進爵」;官帽和鹿,為「加官晉祿」;仙桃和石榴,謂「長壽多子」;香爐、茶壺、杯子,意為「獻香晉福」;花和花瓶,即為「平安富貴」。另也有捧印和持劍者,為主神之劍童和印童。在城隍廟,還可能請文武差,牛頭馬面來當門神,一則顯廟之特色,二則可添威嚴氣氛。除了吉祥和護衛的寓意,也有寺廟繪製寓有含意的二十四節氣門神及三十六神將門神。二十四節氣門神是由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等二十四節氣的象徵之神組成,其都繪於兩側,四扇門有四季流轉之意。三十六神將是保生大帝的部將,因此僅有保生大帝廟可見到,兩側四扇門上,神將有男有女、有文有武,每人都騎一靈獸,表情動作各異,甚為熱鬧豐富。
註解10:
「龍柱」的由來:
又稱「蟠龍柱」,「柱」為建築體之一,為承重之重要構件,雕龍亦有裝飾效, 所以其擺放位置通常位於人們觸目所及的地方;早期的龍柱通常以石為雕刻的材料,其他材料尚有銅雕「龍柱」、洗石子「龍柱」、水泥「龍柱」等。 先民們為感謝神明的保佑,常以精美的雕飾來表達感謝之意,其中「龍柱」對柱通常所費不貲,所以能捐獻「龍柱」者,常都是有名有望的仕紳。「龍柱」也是「雕花柱」的一種,所謂的「雕花柱」就是表面刻有花紋的柱子。最早使用「雕花柱」的年代已經不可考,但是建於北宋的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正面的八根檐柱就套有一條木製盤龍,可見當時已有雕花柱的構想。 本省的「雕花柱」最早出現於清初,在道光以後才盛行開來,其中「龍柱」佔了絕大多數。「龍柱」的圖案因時代而有所不同。早期龍的造型較雄渾,線條較粗獷,龍側常以雲朵搭配,就是所謂的「雲從龍」。「龍柱」中期龍的造型較為矯健,線條流暢明快,龍側則以蝙蝠、仙鶴搭配。近期大多將龍視為海龍王,四周雕滿蝦兵蟹將以及人物戰馬,柱櫍則以水族圖案搭配。如單龍盤柱(大天后宮)、八角龍柱(南鯤鯓代天府)、雙龍盤柱(大天后宮)
(資料來源: http://www.oldtaiwan.as2.net/002/201page/202.htmhttp://temple.tnc.edu.tw/build/html/pillar_02.htm)
註解11:
「龍門」、「禹門」的由來:
「龍門」就是現在河津縣的「禹門」。「龍門」兩岸,石山壁立,形如巨門,黃河由此而南下山峽,是秦晉交界的重要關河之一。相傳「龍門」是四千年前大禹治水時開鑿的,所以又叫「禹門」。這「禹門」,有個神奇的傳說,說是每年到了陽春三月,鋰魚便逆流而上,因水急浪高,不易前進,能躍過這門的,就變成了龍,所以叫做「龍門」。清顧炎武在康熙三年(1664)正月由蒲州經榮河到河津「龍門」一遊,作《龍門》詩一首,對禹鑿「龍門」的不朽功績,作了熱情的頌揚。詩曰:
亙地黃河出,開天此一門。
韆鞦憑大禹,萬里下崑崙。
入廟重蒿接,臨流想像存。
無人書壁間,倚馬將黃昏。
註解12:
「石獅」的由來:
獅子是萬獸之王,勇猛,魁武,凶悍,藉著這些性格,正可以驅魔避邪,達到威懾的力量與護衛的功能。通常位於寺廟或宅第的院落、大門、欄杆、圍牆或牌坊夾柱。設置的作用乃在辟邪鎮宅、裝飾美化、威赫氣勢等目的。
「石獅」左雄右雌,立於台座。雄獅通常戲彩球或撥弄雙錢,雌獅則懷抱小獅。台灣「石獅」的造形源於閩粵,有點像鬆獅狗或北京狗,鼻子大,嘴的弧度也大,鬃毛捲曲,線條優美。兩隻「石獅」的軀體略彎而向門內扭轉,呈現相望拱衛的精神;微張笑口,似乎表示歡迎光臨的引導趣味。
「石獅」之製作材質有青斗石、花崗岩、觀音山石、大理石等多種,其中以青斗石最佳,色澤墨綠,光可映人。右方門前雌獅,採透雕鏤空的方式雕刻而成,面部表情亦莊亦諧,溫和中不失剛武,頗富情趣;頸間佩有頸圈與鈴鐺,有溫馴的喻意;其足伏幼獅,充滿嬉戲歡樂,更象徵著母性的溫柔情深。
「石獅」之製作材質有青斗石、花崗岩、觀音山石、大理石等多種,其中以青斗石最佳,色澤墨綠,光可映人。右方門前雌獅,採透雕鏤空的方式雕刻而成,面部表情亦莊亦諧,溫和中不失剛武,頗富情趣;頸間佩有頸圈與鈴鐺,有溫馴的喻意;其足伏幼獅,充滿嬉戲歡樂,更象徵著母性的溫柔情深。
廟裡的「石獅」,可分門獅及庭獅。一般廟宇都有雕刻「石獅」像於廟前以守護廟宇,鎮衛廟基。「石獅」腳踏繡球及在嘴裡含球。腳踏繡球有圓滿結彩之意;嘴裡含球,除代表雕技精湛外,也表示祈“求”。公母「石獅」共衛廟宇,除顯雄壯之勢,亦現祥和之象「獅」和「事」的諧音組成。比如:「獅子滾繡球」表示「好事在後頭」、「獅子掛錢財」表示「財事不斷」、「獅子配綬」表示「好事不斷」、「畫面上有二隻獅子」表示「事事如意」、「獅子和瓶」表示「事事平安」。
(資料來源:http://www.bao-an.org/chinese/lion.html、http://didi88659.blogspot.com/2010/01/1220.html、http://jusun.com.tw/board-all/view.asp?articleid=20090718233334&com_ser=9005&Page=20)
可否加一些動人的生活故事
回覆刪除例如誰來祭拜神明保佑得到慰藉之類
或是在這上書法課的故事
加油!